聚焦中欧合作新机遇,中、英、法三国大佬在欧洲论坛都聊了啥?
伦敦,巴黎,古老欧罗巴洲的两座魅力之都,跨越双城,创想共赢。
7月6日和7月11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系列活动首两站圆满落下帷幕。600余位来自中、英、法三国的政商界、学术界及投资界的领军人物齐聚一堂,聚焦“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欧合作新机遇,深入解读中国企业全球化路径下的投资热点,开展中欧投资对话,共享全球机遇。
其中巴黎站活动更是被媒体业界人士誉为巴黎近10年来中法交流规模最为盛大的活动,嘉宾及媒体参会数量之多、规格之高用实力向大家展示了中欧这所国际化商学院享誉全球的品牌力量。扎根中国,中欧是中国问题的专家;联动世界,中欧是连接世界与中国的桥梁。
今天,小欧带大家近距离聆听来自论坛中外嘉宾的干货分享。
欧洲论坛 英法之行
众多重量级大咖助阵中欧欧洲论坛并发表演讲。
刘晓明
中国驻英国大使
本届欧洲论坛聚焦“一带一路”建设下的中英合作新机遇,具有重要现实和长远意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英国的经验、智慧、创意与中国模式、技术、市场化能力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拉法兰
法国参议院外事委员会主席、前总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理事会成员
非常高兴看到中国在多边合作中发挥作用,这对于世界力量的平衡和实现多极化世界的愿景都非常重要。法国各界重视法中关系,将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杨洁勉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一带一路”倡议正在逐步显示出其在世界经济和区域合作中的特殊魅力和重要贡献。中英、中法合作会在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同时也造福于整个国际社会。
李铭俊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方院长
管理学教授
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已经开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致力于培养拥有全球化视野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商业人才,致力于为中英两国特别是中英企业之间搭建双赢合作的桥梁。
佩德罗·雷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
成为基金创业学教席教授
在全球化世界里,世界各国紧密互联,想要成功必须学会尊重别人。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为创建更加美好地世界不遗余力地发挥全部创新创造力。
欧洲论坛伦敦站期间,中欧副教务长、管理学教授忻榕就欧洲企业与中国企业如何打破并购中的文化壁垒、争取共赢,给出三点建议:第一,要有一个好心态,带着尊重、包容开展互动实现共赢;第二点,要有学习的态度和能力;第三,要在尊重和学习的基础上建立信任。
并购并不是战略
而是执行战略的一种方式
丁远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凯辉会计学教席教授
2002年到2016年的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总额(FDI)连年攀升,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了1700亿美元。虽然目前中国资本海外投资趋势有所放缓,但是中国成为资本输出国的趋势不可改变,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维可能维持在1000亿美元左右,这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企业全球化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大约70%中国在海外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或许与西方企业扩张海外市场的收购逻辑不同,很多中国企业到海外收购更多地是希望通过并购寻求研发、技术、品牌等资源和能力,继而更好地在国内市场进行竞争。
中国企业全球化要经过寻找资源、运用资源到国内市场、规模升级到向外扩展这四步,这个时候它们会成长为真正的全球公司从而获得更多价值提升。
事实上,很少有企业能够真正走完这个周期。失败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在观念上,有些公司希望响应政府的号召,认为公司的使命就是全球化。作为商界人士来说,这种想法很危险。并购其实并不是一个战略,而是执行战略的一种方式。
在行动上追求短期利益、过于机会主义。对于很多中国公司来说,在并购时既要管理商业周期还要考虑融资的不确定性。所以很多的公司走出去并不是等待成熟的战略,而是因为它突然之间有钱了必须得花钱才能挣钱。
在执行层面,过度乐观。几十年前英国已经为此付了学费,但是中国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跨文化管理人才的短缺就是中国公司非常大的问题。
和吉利合作让我们多加了一层责任
Philipp Lee
伦敦出租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
69年前,第一辆伦敦黑色出租车在英国下线上路,成为伦敦乃至英国的一个重要历史传统象征。但其生产商伦敦出租车公司(LTC)却因为常年亏损在2012年濒临破产。吉利次年收购了LTC,2015年又宣布以2.5亿英镑投资在考文垂市郊设厂,这是英国第一家专门生产电动汽车的工厂,也是中国资本在英国汽车制造业的第一笔重大投资,并由此提供了1000多个新增工作岗位。
从个人角度来讲,我觉得和中国公司合作的体验是非常好的。我认为吉利很有战略远见,收购了这个15年无人问津的汽车品牌,我们从并购前的100个左右的员工扩展到现在的740位员工,诞生了全新的供应链,全新的商业体系,从而达到全球平台,互联互通。
虽然吉利投资了我们,但却完全交由本地团队来管理,我们因此又多加了一层责任,正如丁远教授说言,将松饼做成蛋糕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我们和中国投资者是一种共生关系
Frank Slevin
三胞集团高级副总裁
House of Fraser董事长
2014年,中国三胞集团斥资4.5亿英镑收购了英国老牌弗雷泽百货商店集团(House of Fraser)89%的股份,成为第一家进入英国百货业的内地买家。弗雷泽百货过去20年曾经创造过辉煌,但是在近十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三胞集团介入。
其一,为什么能够扭亏为盈呢?因为中国投资者的到来给了我们稳定性。其二,三胞集团为我们做了非常好的长远财务规划,使得我们的财务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值得一提的是,两年来,中方的投资者并没有从House of Fraser拿分红,从而使得 House of Fraser可以重新把现金流投入到业务发展中。第三,他们将我们带到了中国市场。去年12月,我们在南京市中心新街口新开了新商场,中国投资者还把我们带到了中国广阔的内地市场。所以今年9月份我们马上要在徐州开设第二个店。此外,除了选址,中国投资者在经营方面也给了我们很多的经验和支持,包括怎么样和客户打交道、物流等。
而对于已经拥有中国自己的百货公司业务的三胞集团来说,他们期望把英国这种兼具批发、自有品牌、租赁柜台等混合经营模式带到中国,所以我们觉得这是一种共生式的关系。
来英国投资
不要总想钻法律空子
Henry Sun
雷士照明
中国的法律和英国的法律法规是不太一样的。在英国办事要把法律和商业联合起来,如果中国的企业家和投资者把在中国做生意的思路带到这里来,比如只为了省钱而忽略了法律法规要求,就可能会步入雷区。我给出的建议是相信专业人士的意见,适时向他们寻求意见和咨询。
同时,公司的管理者要拥有诚实和正直的品格,如果总是想要钻政策空子的话就会有很大的问题。对于在英国做生意的中国人,我给出的建议永远都是:千万不要去钻法律漏洞或者灰色地带的空子,短期你可能受益了,但最后真的有可能会令你颜面尽失。
“人是最重要的问题”
忻榕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
管理学教授
欧洲的企业或中国的企业如何才能成功走向海外?我认为人的问题可能是这里面最重要的问题。第一重要的是管理团队,选择对对方的文化有很深层的理解的管理团队,有一颗谦卑之心,尊重文化的差异,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信任和支持。第二,人才的使用和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是整个最具有挑战且投资收益比最大的地方。此外,领导力非常重要,他的眼光、胸怀、视野,以及他的包容心能够决定着这个企业在全球化的市场和进程中能够走多远。
谈创新:用法国系统性
和中国的灵活性引爆市场
陈威如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副教授
就中法两国创新做一些思考和比较。欧洲通常善于持续性的创新。专心做你的优势会变得更好,在中国更多的是一种颠覆型的创新。比如说中国非常强调于创新的速度,因为你如果慢的话,你就失去了能够跑在前面抢得整个赛道的可能性,但是它的功力不稳,结果导致它的质量后来没有办法赶上。但是很可能在欧洲大部分的企业,它是觉得质量最重要,我们先把质量做好了。可是质量做好了,可能就失去了接下来的市场机会。如何能够把两个看似矛盾东西做一个平衡,或者能够做共同的加成是双方应该重点考虑的点,用法国系统性和中国的灵活性引爆市场。
这是一次“中国动力
嫁接全球资源”的成功实践
钱建农
复星集团全球合伙人
高级副总裁
复星集团投资知名旅游度假企业法国地中海俱乐部(Club Med)的合作案例广受称道,在复星集团的推动下,协助Club Med在中国开度假村;通过宣传让中国人到全球Club Med旅游;拥有60年历史的法国地中海俱乐部焕发新生,中国已成为它的第二大市场。
复星自2010年开始积极地在全球寻找机会。我们主要侧重投资和消费升级有关的一些企业,我们将此海外投资战略称作“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利用中国庞大的市场,将欧洲成熟的一些品牌和消费品牌引入中国,这样对双方来说都是双赢的结局。
就我们和地中海俱乐部合作的经验有三点:首先双方要彼此尊重对方的差异。我们在无论是谈判到后期的合作中都非常尊重对方,比如法国的文化传统和法国员工的想法。你不可能去消除这种文化差异,关键是你如何理解这种差异,然后找到双方的共同点。第二,双方要有共同的战略。实际上我们跟地中海俱乐部的团队一起在做整个全球发展的战略。第三,在文化认同和战略共同情况下组织和推动整个团队实施。
欧洲论坛巴黎站,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李铭俊教授和法国巴黎大区工商会主席柯灵(Didier KLING)先生共同签署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法国巴黎大区工商会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信息互通、经济贸易和培训交流等领域开展合作,深化双方关系,扩大合作范围,巩固两国企业间的合作关系,积极推进中法企业项目,为进入彼此市场提供便利。
编辑 | 梁赛楠